每当有人问:“你喜欢什么类型的风光?”。我总觉得这个问题难以回答,因为一旦有所喜爱,接着就会产生偏爱,这不是我所愿意拥有的态度……

不敢为天下先

文:征寰

每当有人问:“你喜欢什么类型的风光?”。我总觉得这个问题难以回答,因为一旦有所喜爱,接着就会产生偏爱,这不是我所愿意拥有的态度。我总希望能用平和的心态来品赏风光,将随缘的意趣化入风光的拍摄中。

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李元教授借用了禅宗的三重境界来比喻风光摄影人的观赏方式与心态转化。生性愚钝如我,只能浅浅品味其中旨趣。曾有人问我:“你拍的林明山和尼泊尔雪山有什么不同?看起来好像一样……”这让我突然对那三重境界有了新的体会。

当我还站在风光摄影的门槛外时,看到林明山就是林明山;见到雪山也就只是雪山。美景当前,心情激荡之余,伴随着的是疯狂的快门声。

见山不是山,是在我学习了一些技巧之后,生硬地将构图中的手法“搬”到照片中,属于依样画葫芦的欣赏方式。虽然所表现的山和眼中看见的山有所不同,但却显得矫揉造作,深缺自然意趣。

“拍风光不一定要到名山大川,平凡之处自有山河。”我曾经对这句话感到迷茫,难以想象其中的境界。后来才知道这是“无分别心”。无论是欣赏或拍摄风光都一样,为何一定要分这是什么山?只要把你感受到的妙趣呈现出来,是林明山还是尼泊尔雪山就真的那么重要吗?见山还是山,表现了一位风光摄影人内心的平静和自然。

渐渐的,我在观赏和拍摄风光时,先将技术的层面进行淡化,取而代之的是闲适的心情。就如古诗所言的“人闲桂花落”、“悠然见南山”等。只有当人内心闲逸时,才会感到桂花飘落;如何见山之美妙?唯有悠然心境能见之。

一个会看风光、拍风光的人,总是善于将自己的情绪和性格融合到风光中。画面中的一棵树、一艘船是什么?是主题吗?其实就是他自己。我始终相信:画面中景物与环境所构成的关系,将会真实反映出一个人的心境。

在学习欣赏风光之前,我十分向往李白诗中的境界:“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直到我在尼泊尔看见山湖和船只交融在一起,潇洒和孤傲的诗境顿时浮现在眼前,个人性情得以在画面中得到寄托,这已经超越了拍摄上的喜悦。

见山还是山,淡化了我面对名山大川时的激情,尝试以平常心去观察、体会、拍摄。我总相信,当我们对待风光时,所希望取得的美景越少,体会的意趣就会越多。既然见山还是山,那么拍山呢?自然也还是山啦!

图文提供:《旅游玩家》


全球超过80000家酒店,Apple101助您轻松订房,出行无忧,绝对优惠价。入住期间付款,多数客房可免费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