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耶路撒冷城墙外的这里,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事实上,的确一如它的名字。

耶稣不在这里!

◇今日景点:花园塜(Garden Tomb)

花园塜的风光明媚。

听说,耶路撒冷城墙外的这里,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事实上,的确一如它的名字。

穿梭乌烟瘴气的阿拉伯巴士站,通过一条杂乱不起眼的巷子走入花园塜,特别感受到这里的鸟语花香,绿意婆娑。各种各样的植物,如无花果树、香柏木、葡萄藤等等朝气满满地长在这里,就像是走进了另一个空间,风光明媚朝阳正好,我虽在这片异地上,没来由的熟悉感和安全感却油然而生。

其实这里小小的,半小时左右就能逛完,但是若仔细看的话你还是会看到巧思与用心,可不是吗?除了生气蓬勃的植物们,石地草地上都是干干干净净的,还有刻着各种语言经文的石碑,低头喃念着这主人留下的字字句句……主人只是暂时不在这里,他知道我们要来许多人要来,因此嘱咐了忠心良善的管家打理,喜乐接待远客。

花园冢解说员Paul,是一个高高大大满头华发的西欧人,退休后某一天,他感受到召唤而前来这里服待。他领着我们走到花园一角的观景台,捧着老旧照片副本对照花园塜外的骷髅地……虽说需要一点想像,但小山丘有两个凹洞是眼睛,下方凹洞是嘴巴,因此这里被宣称为耶稣安葬的墓园。

虽然如此,但同时也是他复活的地方,因此来到这里的人没有肃穆悲伤,有些信徒甚至还欢乐歌唱,高呼哈利路亚。

1883年,驻守耶路撒冷的英国将军查理士哥顿(Charles Gordon),某一天在房间内读《圣经》时,抬头看到北面山崖形状很像是一个髑髅头(Skull Hill)。后来,经过多方考察,哥顿认为这极有可能就是“髑髅地”(或“各各他”),即当时耶稣的墓地。接着,为了找水而看到了坟墓,再偶然发现这个花园;当时的花园主人是希腊人。一位英国姐妹因此在英国发起募捐,以便买下这块墓地;在1892年,她与一群弟兄姐妹终于正式买下花园冢,同时成立花园冢协会,守护这个坟墓和花园。

另外,也有人说之前苦路最后一站的圣墓教堂才是正统的耶稣葬身之地……这里面有人有着很大的争议。无论如何,重点岂不是“耶稣不在这里!” 吗?

花园塜已经是最后一站,这里绿意盎然,十分清幽。



Paul捧着老旧照片副本对照花园塜外的骷髅地。


看见了吗?上面两个凹洞是眼睛,下面的凹洞是嘴巴,
也就是这样子才会被宣称为这里是耶稣的坟墓。

看,那小小的洞穴入口外排着队伍,大家都欢欢喜喜地要进去看看空坟!



洞穴内狭小的空间围着铁栅,地上空空只有一朵红花,墙上是红色十字架……
空的,他真的不在这里!


洞穴木门上有一个告示牌,写着:
“他不在这里,他已经复活了(He is not here, for He is risen)!”

生气勃勃的花园塜


花园塜内设的小小纪念品店内,对小巧精美的纪念品爱不释手,
我刻意节制却还是带走了一好一些。

【让我想想 – 陆】

“我有回家的感觉,一草一木一人,都很亲切。”她说。

Christine是这一次耶路撒冷行的旅伴,我俩是第一次踏上圣城,
同样的既期待又紧张有什么在等待?
但她说是回家,却是我始料未及。

这个基督徒限定的耶路撒冷之旅,从一开始怀抱着好奇追寻而出发,
到每日都穿梭在大部份名字曾出现在圣经里的地点,再到最后进入“世界的中心”耶路撒冷,
整个旅程像是走入时光走廊。

有几次我们累坏了瘫坐在车子内,看着窗外大片大片的旷野,顶着头上那片艳阳天,
大家都低叹着当时的耶稣和信徒是持着怎样的信心与毅力,能在这样的风沙之下不辞老苦去传道?
还有还有,耶稣几次退到旷野去祈祷,原来就是长这模样啊?
难怪耶稣要常为门徒洗脚,因为风沙实在是太多了!

Christine的总结是:“我会再回来,我要回家。 ”

亲爱的Ai Reen,

初次踏入意义非凡的圣地,能够有个旅伴一起在信仰这条路上并肩同行,是多么幸运和幸福的一件事,
现在回想起来,还是会怀念那个我们一起去的耶路撒冷。

圣地吸引我们的地方多不胜数,而你对美感,构图,抓拍角度都很讲究,
也常常殿后,将各种角度都详细地一一地记录下来。
常常会有团员不小心被你的镜头锁定了,
而让我们这趟旅程得到了许多很棒的个人照,
这岂不是我们这趟旅途的收获之一吗? (笑)

对耶路撒冷的第一印象,是一望无境的旷野,就连遮阴的地方都没有,
身处干旱之地外加曝晒在烈日之下,突然间对摩西领以色列人走了40年的旷野,有了清晰的画面。
明白了他们的怨天尤人,不正是我们平常人的写照?

要走过人生的旷野,才能经历神的丰盛,因为在干旱之处,神必降甘露。
共勉之。

特别鸣谢:

点我:10 天7夜 耶路撒冷圣经之旅+约旦之旅行程

待续……


全球超过80000家酒店,Apple101助您轻松订房,出行无忧,绝对优惠价。入住期间付款,多数客房可免费取消!